学院概况

    总体情况

    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20年的电气机械科,是哈工大历史最悠久、最具哈工大精神与特色的院系之一。学院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和国际首次:如我国第一台弧焊和点焊机器人、第一台数控超精密加工机床、首个月面移动系统、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和国际首个着陆外星球的主被动复合悬架式火星车等。

    学院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坚持“育人为本、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行业骨干精英,培养出十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余名国家级人才等高端人才,200余位校友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重大型号项目中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主任/副主任设计师。以建设世界一流机械工程学科为目标,学院“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在智能机器人、深空探测、在轨服务等前沿领域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为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与航天国防事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7个本科专业,有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机器人工程在内的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有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一流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哈工大机械工程学科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机械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也是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7年入选全国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首轮第2名,第四轮A+)。历经百年建设,机械工程学科整体实力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025年US News机械工程学科排名第5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36名,支撑哈工大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师资队伍

    机电学院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02人次入选包括学术大师、领军学者和拔尖人才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计划;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等1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在 “大师+团队” 的引领下,学院先后荣获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 等重要荣誉;涌现出一批荣获 “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等荣誉的先进个人代表。

    人才培养

    学院践行哈工大 “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为目标,构建起以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高端人才为要素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创新构建“三维四向五融合多层次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教学-项目-竞赛-创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反哺教学、以竞赛引领创新,助力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挖掘科技创新潜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加速推进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实施。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上线MOOC课程14门,编著国家级规划教材15部。2005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0余项。建设有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国家级教学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流的平台支撑。


    科学研究

    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传统科研优势和学科交叉创新,凝练形成“高端装备及部件设计基础”“智能制造与超精密加工技术”“人-机-环境共融智能机器人”等特色研究方向,同时布局“仿生与微纳系统技术”新兴领域,构建起从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重大工程应用的创新发展格局。近年来,与工程单位联合研制的型号产品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深空探测与在轨服务、激光聚变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十四五”阶段,学院科研经费到款突破27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14项。

    学院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引智基地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器人、空间机构、医疗器械、装备制造和超精密加工等领域,建立了特色鲜明、基础雄厚、应用突出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依托学科在高端装备设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底蕴,组建了面向制造、医疗、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跨学科交叉创新平台,聚焦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开发国际化教学资源、拓展多元海外学习项目、深化与国外院校交流合作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聘请世界著名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短期课程、专题课程及特色课程,每年吸引大量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工作;依托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智能机器人”国际暑期学校,邀请美国普渡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教授授课与讲座,面向国内外高校开放,该项目已成为机电学院的品牌活动。

    在学生交流培养上,学院与欧洲、北美、澳洲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合作,推出优秀本科生短期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国家公派研究生等多样化交流项目,采用 “2+2”“3+1”“4+1” 等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重选择。此外,通过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学习项目,引进国际人才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持续优化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多批次选派一线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高校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学院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普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巴斯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国际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长期深入合作。建设有“装备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海外学术合作基地”。 2025年3月,哈工大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际学术期刊《智能机器人(英文)》(SmartBot)首期创刊号正式面向全球上线发布。《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依托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了全球顶尖学术资源,方向涉及微纳机器人、软体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热点领域。